6月8日~12日,第19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在北京举行。本轮谈判中,双方首次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并正式开启负面清单谈判,这标志着谈判进入到新阶段,为正式达成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就本质而言,全球新一轮投资协定其实都是规则之争。发达国家推动建立的自由贸易投资规则往往标准更高,涵盖范围更广,不仅要取消或降低商品的关税,还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等相关规定。而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国际投资规则更注重降低投资壁垒和税收等基本投资权益。
中美BIT谈判迄今已进行19轮。综合来看,主要分歧集中在3个方面:
一是市场准入,即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问题,特别是中美负面清单长短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二是公平竞争,主要涉及到中国国有企业以及竞争中立问题;
三是权益保障,主要涉及金融服务、税收以及补偿标准等问题。
相对于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更加重要。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77个国家采用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许多区域性贸易安排也采取了这种外资管理模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19.50, 0.00, 0.00%)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贸易协定谈判,将未来开放的重点聚焦在投资等领域,全力打造新一代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成为引领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风向。
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融入国际经济规则体系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联合国[微博]贸易和发展会议2014年1月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127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320亿美元。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3年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就达22773家。可以说,负面清单模式是中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013年之前,我国外商管理模式一直采取的是准入后国民待遇和正面清单的模式,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进行审批,通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引导和管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服务领域的投资自由化,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这份负面清单保留了122项特别管理措施,相比上海自贸区的第一版负面清单中的190项管理措施和第二版负面清单的139项管理措施,有了更大程度的开放。
美国投资协定新范本确立了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投资规则,在投资准入、权益保障、环境、劳工、业绩要求、透明度、争端解决等条款方面,较之我国对外商签定投资协定的惯常做法均有更高要求。
经营性网站备案号:浙B2-20080103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554号 客服电话:400-668-0099
Copyright @ 2008 浙江省湖南商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85628号-1